知县因为品级较低配资炒股入门知识,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戏称为“七品芝麻官”,时间一长,这种说法便深深根植于大众的观念之中,普遍认为知县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官。然而,把这套观念套用到清代,则显得十分不合适。实际上,在清代,无论从官职的重要性还是职位的稀缺程度来看,知县都是极为关键的岗位,而要想成为一名知县,其难度之大远超想象。
针对这个观点,很多读者可能会感到疑惑:进士本身就非常稀缺,怎么可能连知县的职位都难以获得呢?对此,御史结合清代严格的选官制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首先,进士作为科举时代的最高荣誉,根据殿试成绩被划分为一、二、三甲。前三名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职,而其余的则需要通过朝考,决定是否能进入庶常馆成为庶吉士。
展开剩余78%一般情况下,庶吉士的录取率约为30%,那些未能通过朝考的二、三甲进士,吏部则会登记备案,将这些新科进士纳入庞大的候补官员队伍之中。清朝初年,因官员数量严重不足,新科进士基本无需排队,往往能当年授职。当然,这些新进士的授职岗位不全是知县,部分人会被留在京师的各部院衙门,先从六品主事做起。
到了康熙中期以后,随着国家逐步稳定,官员总数逐渐饱和,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据相关资料显示,康熙、雍正两朝,进士从进入候补名单到正式授职,最短也需四年,最长甚至达到九年。乾隆至道光时期,进士授职的平均等待时间大约维持在七年左右。由此可见,清代中后期进士选官的难度已经非常高。
如果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对比,清代进士虽然通过了科举笔试,但是否能正式任职,还得通过复杂漫长的甄选流程。那么,造成进士难以获得官职的原因有哪些?以知县为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官位空缺数量有限,而候补人员却众多。清代全国大约有1300多个知县职位,数量看似不少,但每年退休或调动产生的空缺非常稀少。有些省份一年内仅有寥寥几个知县职位空缺。吏部选官的前提是岗位必须“出缺”,如果缺口不出现,所有选拔工作无从谈起。
当知县职位出缺时,地方督抚必须向吏部上报,这一程序称为“截缺”。如果督抚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报缺,将面临降级处罚。只有吏部拿到正式的出缺信息,才会在符合条件的候补官员中进行筛选。此时,根据候补者的身份和资历,会被划分到不同的“班”中。
新科进士通常被归入“除班”,即初次入仕者的行列,除了进士,还有举人、贡监生以及通过捐纳入仕者。除班之外,还有补班、转班、改班、升班、调班,总共六个班次。除班在除升班和补班之后,意味着在有资历的候补者优先被选中时,新科进士几乎没有机会。只有在所有高资历候补人选都不合格的情况下,才可能轮到新科进士,这种情况极其罕见。
其次,新科进士在竞选知县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吏部每月都会进行一次铨选,俗称“月选”,但知县出缺的数量时多时少。正式进入铨选前,吏部会通知符合条件的候补者提交个人资料,这个环节类似于现代的“投简历”,称作“投供”。
新科进士投供成功后,进入“政审”阶段,主要审查是否存在“事故”。所谓“事故”包括是否有父母去世未满守孝期、祖上有拖欠赋税记录、是否曾受过朝廷处罚等。一旦发现问题,相关候补者将被排除在当次铨选之外,必须先解决问题后才能参加后续选拔。
政审合格并不代表必定成功授职。吏部还规定,本籍进士不能在自己的籍贯或寄籍地任职,这叫做“密其回避”。例如,江苏金坛县的知县出缺,江苏籍的进士不能参与竞选。最终,吏部还要根据资历排序,即“论其资考”,先挑选有经验的候补者,只有空缺岗位较多时,新科进士才有机会入选。
以上都是吏部明确的制度规定,除此之外,官场中还存在不少暗箱操作和潜规则。简单来说,这些“潜规则”可以看作人情世故,严肃点讲则是官场腐败。新科进士若有家族背景或经济实力,愿意花钱钻营,往往能更快获得实职。
康熙中期以后,吏部文选司的官员滥用选官权力,广泛收受贿赂。尤其是书吏,因其掌握选官细节,被称为“官场难缠的小鬼”,在他们看来,规矩不及金钱重要,只要银子到位,实授职位就能迅速落实。
因此,康熙中期后,新科进士的候补期被无限拉长。多数家境贫寒的进士难以负担京城的高昂生活开销,只能回到故乡等待吏部召集,只有吏部发出调令时才返回京城候选。这部分进士占到了70%以上,等待时间通常超过六年。
由此可见,从进士到知县的道路漫长而坎坷。清代的知县绝非人们所说的“芝麻官”,反而是非常抢手的香饽饽配资炒股入门知识,人人都想争取的宝贵职位。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