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城镇的教育局接到组织部的公函,要把借调人员打发到原来的单位。也就是说,借调人员从哪儿来的回哪去正规配资公司排名,本身并不会降级,也不会回到原来的学校教书,而是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学校,继续为教育局办事。教育局的在编人员只有二十个,而借调的人员居然达到四十多个。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借调人员?
以前教育局是清水衙门,并没有多少钱。现在教育局成了有钱的单位,一些不是教师出身的其他部门的领导争相到教育局做领导。甚至他们要送很多钱,而教育局长的位置早已经明码标价,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而已,只有内部的官员才知道怎么回事。以前一个小城镇教育局长的位置只需要六十万,而现在需要二百多万,甚至能够达到三百万。倘若别的局的领导到了教育局,就很可能成为教育局长,几年之后就把送出去的钱捞回来了。教育局长可以搞各种各样的权力寻租,可以统一支配教育经费,而教育经费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有一个贪腐的教育局长,每年支配上千万的教育经费,甚至支配过亿的教育经费。各个学校每年都会收到一笔教育经费,用于教育支出,却并不能收到真正的钱,而是先由学校垫资,花钱之后到教育局报销。教育局长每年支配很多教育经费,还要承包各个学校的工程建设,承包校服,承包资料费,承包餐厅运营项目。在各种承包的过程中,教育局长可能公开招标,让一些公司中标,而中标的公司每年给他进贡,送很多钱。当然他可以自己成立空壳公司,让自己的公司轻松中标。除此之外,教育局领导还要控制老师进城和学生进城。老师进城需要花费几万块钱,至少在五万块钱以上。小学生进城,需要花费一万,中学生进程需要花费两万,而且这种花费水涨船高。
展开剩余70%有城建局局长到教育局做局长,有畜牧局局长到教育局做局长,还有纪检委的人到教育局做局长,只是他们人脉广,甚至只是能掏得起钱,就能做教育局长。小城镇山高皇帝远,上级检查不是那么频繁,也查不出教育局长贪污腐败的事。一旦检查贪污腐败,教育局长就很可能换位置。这个小城镇不到十年的时间,教育局长的位置已经换过四任局长了,大多有一些问题,但并不会公开,而是实现了权力系统内部的运作。就好像教育局长是个肥差,应该有不同的人来担任,而不同的人又分别交了钱。当教育局长的位置可以花钱购买的时候,这个位置就实现了竞价排名。谁掏钱多谁就可以做,而且做了以后一定会想各种办法搞权力寻租,把交的钱成倍赚回来。当教育局长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就会有人来查他的账目,最终他会退下来,让别的人担任教育局长,或者说让别的交钱购买教育局长位置的人来做局长。教育局长上任之后,要提拔自己的人,被提拔的人大多都交了钱,因为教育局内部的每一个位置都是可以花钱购买的。但教育局有编制,不是教育局长能够随便改动的,于是教育局长授权之后,就可以把普通老师提拔到教育局,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而普通老师早已经交了钱,就是为了到教育局做官。
教育局内的官员早已经官满为患,一个正局长,四个副局长,两个办公室主任,一大堆科长,科长手下还有科员。想要精简机构,根本不可能,因为每一个官员都掏了钱,而且底下有很多私下交易,关系错综复杂。倘若不是上级检查纪律,不是组织部发了公函,教育局也不会痛下决心,让借调人员回到原来的学校。但借调人员并不会回去做老师,而是仍然担任教育局内部的官员,仍然为教育局做事。他们不会回到乡下学校,而是会在城里学校选一个位置,让学校专门为自己腾出一间办公室,其实增加了学校的负担,但他们是领导,城里学校的校长并不会和他们计较,而是会按照他们的要求来办。按理说,他们的人事关系在哪个学校,就应该回到哪个学校,不能在教育局做官了。但他们并不会这样,倘若回到原来的学校教书,就等于被免官了,面子上过不去,而上级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让他们搬出教育局,至于到哪里去,没有硬性规定,他们只能自己找地方。
这种变化只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也是权益之计。就像刮了一阵风,过一段时间就没事了。他们会官复原职,主要还是搬回教育局办公,又算教育局的领导。他们毕竟为了做领导花钱了,教育局长不能忽视他们这种行为,就不能免除他们的官职,也不能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学校教书。学校总是缺少老师,就是因为他们占着教师编制,却没有教书育人。整个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受到官场不良风气的影响,搞权力寻租,每个官员的职位都可以花钱购买,出价高者获得。一个小城镇的教育局就有那么多的借调人员,倘若看市级或省级教育局,或许借调人员会更多。看似只是借调,其实是转正之前的排队。教育局原有编制的人员退休,或者调到别的局,就会空出一个编制岗位。借调人员想要转正,就要再次花钱,而且仍然要按照竞价排名的原则。谁掏钱多,谁就可以立刻转正,谁关系硬谁就可以立刻转正,不然仍然算是借调人员。但这种借调人员仍然算教育局内部认定的官员,教育局认为他们是官员,老师和学生也认为他们是官员,但他们并没有教育局的编制,仍然算是事业单位的干部,而老师也算事业单位的干部。他们的人事关系都在学校,甚至很多都在农村学校,能够占用学校评高级职称的名额,轻松评上高级职称,还能够实现工资挂钩。倘若在教育局评职,会非常困难。他们宁可把关系放在农村学校,也不愿意放到教育局,因为放到教育局之后,他们的职称待遇会自动降级,工资就变少了,而放到农村学校工资档次会提高很多,而且挣钱很多,还能够领着国家发的下乡补贴,何乐而不为?
倘若不是上级检查,组织部就不给教育局下公函,人们还不知道教育局借调人员那么多。借调人员会到城内学校办公,等到检查的风投过了,他们会重新回到教育局,而这种检查式的改革也像一阵风,并不会持久。如此来看,小城镇教育局借调人员那么多就比较合理了,似乎是市场经济运作的结果正规配资公司排名,而教育局内的官职早已经明码标价,暗地出售了,当然,这种态势也就无法改变了。
发布于:河北省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