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随着日军铁蹄逼近南京城下正规配资公司排名,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生死之战正式打响。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南京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蒋介石誓死守卫的决心坚定不移。时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唐生智主动请缨,肩负起这场战役的指挥重任。
尽管驻守南京的国军部队大多是从淞沪战场撤退下来的疲惫之师,且新兵比例较高,部队编制严重不足,但以唐生智为首的守城将领们仍展现出视死如归的抗战决心。在紫金山、雨花台等前沿阵地,将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其中,由德国军事专家训练的精锐部队教导总队表现尤为突出,这支劲旅曾在淞沪会战中屡建奇功。
教导总队中有一位名叫廖耀湘的中校参谋主任,这位黄埔六期高材生在淞沪战场两次负伤仍坚持作战。面对即将到来的恶战,廖耀湘与同僚们纷纷写下遗书,誓与南京共存亡。在随后的战斗中,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廖耀湘率领部队在阵地最前沿顽强抵抗。他们先用精准的步枪射击压制日军步兵,待敌人逼近后又展开惨烈的白刃战。即便在日军出动坦克、重炮狂轰滥炸的情况下,廖耀湘仍能组织有效反击。
展开剩余59%12月13日,久攻不下的日军竟丧心病狂地施放毒气弹。教导总队的官兵们在毒雾中纷纷倒下,阵地最终失守。廖耀湘与仅存的七八名战士宁死不屈,在弹尽粮绝之际,他们毅然跳下悬崖。当廖耀湘从昏迷中苏醒时,南京城已沦陷。强忍伤痛的他目睹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长江岸边,日军机枪扫射着抱木求生的难民;街头巷尾,无辜百姓的尸体堆积如山。
为躲避日军搜捕,廖耀湘换上遇难者的棉袍,混入难民区。然而负责管理难民区的两位外籍人士因担心连累其他难民,拒绝收留这位国军军官。就在走投无路之际,和家村村民和广丰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他。这位朴实的农民不仅谢绝了廖耀湘的金表酬谢,还将其藏在家后的土窑中。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和家仍坚持每天为廖耀湘提供两餐稀粥和粗面饼。更令人感动的是,和广丰的儿子和永强还冒险为廖耀湘探路,最终护送他安全抵达江北游击区。
1945年抗战胜利后,已晋升为新六军军长的廖耀湘第一时间重返南京。他特意寻访和家村,见到年过六旬、生活困顿的和广丰时,这位铁血将军不禁热泪盈眶。为报救命之恩,廖耀湘不仅赠予500银元,还出资在南京购置商铺助其经营米行。即便在1949年后身处逆境,廖耀湘仍不忘这段患难真情,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这段跨越战火硝烟的感人故事,至今仍在南京民间广为传颂。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