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深秋时节,中国大陆的解放事业已进入最后阶段。此时,辽阔的国土上绝大部分地区都已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仅剩下东南沿海的零星地区仍在国民党军队的掌控之中。在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结束后,党中央立即向英勇的解放军下达了重要指示:务必在1950年元旦之前彻底肃清残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接到命令后配资炒股入门知识,解放军各部队迅速行动起来,调集优势兵力对国民党军盘踞的各个孤堡展开猛烈攻势。在这系列战斗中,尤以厦门战役最为激烈,也最具战略意义。
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因其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了蒋介石集团负隅顽抗的最后屏障。在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计划中,厦门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防御解放军的前哨,又是日后反攻的跳板。为此,蒋介石不惜血本,在这座面积不大的岛屿上部署了整整一个精锐师的兵力,并特意派遣自己的心腹爱将汤恩伯亲自坐镇指挥。汤恩伯此人向来以狂妄自大著称,自诩为常胜将军,在蒋介石面前夸下海口,声称定要让解放军在此地尝到苦头。到任后,他立即对厦门全岛进行了周密勘察,在制高点云顶岩构筑了规模宏大的要塞体系,并以此为核心,在周边修建了纵横交错的防御工事网,碉堡、战壕、铁丝网层层密布,形成了一道看似坚不可摧的防线。
展开剩余71%1949年10月15日,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解放军第29军、31军联合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厦漳战役。近十万雄师如潮水般涌向福建东南沿海,对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守军展开了摧枯拉朽般的攻势。其中,第92师274团肩负着主攻厦门的重任。当天下午三时许,解放军炮兵部队率先发威,密集的炮火如暴雨般倾泻在厦门守军的阵地上,持续了整整半个小时。震耳欲聋的炮声在山海间回荡,硝烟弥漫中,国民党军精心构筑的部分防御工事被炸得七零八落,其防御体系开始出现混乱。
夜幕降临后的七点整,274团先头部队两个营的战士乘坐木帆船向厦门岛进发。不料天公不作美,恰逢退潮又遇强风,浪涛汹涌中船只难以靠岸。在付出一定伤亡后,指挥员当机立断下令暂缓进攻。一个小时后,部队重新调整部署,改为五路并进的战术。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对云顶岩要塞的突袭——这个被汤恩伯吹嘘为固若金汤的堡垒,在解放军战士的勇猛攻击下,仅用二十多分钟就被攻克。至深夜时分,五路大军已全部成功登陆,经过激烈巷战,歼灭大量守军,控制了半个厦门岛。
曾经不可一世的汤恩伯,此刻面如土色,信心彻底崩溃。凌晨时分,他竟抛下仍在浴血奋战的部队,独自乘小艇仓皇逃往金门。次日拂晓,274团吹响了总攻的号角。眼见大势已去,多数国民党守军纷纷缴械投降,但仍有一小撮顽固分子在做最后的挣扎。团指挥部立即命令2营向南推进,清剿残敌。
在搜索过程中,2营官兵意外拦截了一支国民党军车队。领头的军官自称是后勤部队,正前往师部运送补给。2营长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经验丰富的班长孙继伯带领十名精干战士随车前往侦察,临行前再三叮嘱要随机应变,确保安全。车队驶入一个小村庄后,孙继伯敏锐地发现一栋架设着众多天线的民房,判断这就是敌军师部所在地。他立即指挥战士们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随后突然朝天鸣枪示警,用洪亮的声音喊道:我们是解放军!缴枪不杀!片刻之后,几个身着将校制服的军官战战兢兢地走出来,为首的正是国民党军第166师师长李益智。
面对李益智询问职务的试探,机智的孙继伯灵机一动,故意虚张声势说自己是排长,并声称后续大部队正在赶来。这一招果然奏效,李益智顿时面如死灰,彻底丧失了抵抗意志,当即命令所有卫兵放下武器。就这样,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兵不血刃地俘虏了国民党军的一位师长。战后论功行赏时,团长要为他记功,孙继伯却出人意料地表示更希望能晋升为排长。军首长得知此事后,对这个机智勇敢的战士赞赏有加,直接破格提拔他担任了连长职务。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至今仍在部队中广为传颂。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