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资深军事家眼中的中国军用航空工业:超越美国的崛起之路配资炒股入门知识,太强大了
资深中国军事航空观察家安德烈亚斯・鲁普雷希特认为,中国军用航空工业在过去五年取得了显著突破,不仅在技术、产量和多样性上大幅提升,还在某些领域已超越美国,展现出强劲的全球竞争力。我们今天就用外国人的视角看看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强大到什么程度了。

首先是生产能力:歼-20量产领跑,下一代战机已试飞。鲁普雷希特指出,歼-20战斗机的年产量已接近100架,至2025年初,服役总数预计达到260-300架,配备国产WS-15发动机的歼-20A和双座型即将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歼-16和歼-15T的生产保持高位,歼-35A作为第二款第五代战斗机已接近服役,运-20及运油-20A的服役规模超过90架。更令人瞩目的是,两架第六代战斗机原型机已开始试飞,而美国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却陷入停滞。中国的生产速度和技术迭代能力,显示出其在高端战机领域的绝对优势,要注意是绝对。
第二是空军机队现代化:从歼-20到歼-35,全面迈向第五代。鲁普雷希特观察到,歼-20已从“新兴机型”转变为主力战机,歼-10C和歼-16虽仍具现代化水准,但地位已逐渐下降,预计歼-35A将于2025年交付,标志着中国空军全面迈向第五代战机时代。

歼-10C向巴基斯坦的出口标志着中国战机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鲁普雷希特认为,歼-10C性能优异,可与F-16和阵风竞争,但中国在军售市场的声誉仍需时间积累。
歼-20已从杀手锏武器转变为中国空军的一线主力,具备携带6枚PL-15导弹的能力,展现出强大的多任务作战潜力。鲁普雷希特指出,歼-20的广泛部署表明中国空军已将其深度整合为常规作战力量,而非仅限于高端任务。
歼-35A的快速进展出乎意料,其陆基版本可能率先服役,舰载版本也在测试中。更为震撼的是被称为歼-36的第六代战斗机原型机,其三台发动机和大三角翼设计颠覆传统战斗机概念。鲁普雷希特认为,歼-36注重远程反介入/区域拒止任务,具备低雷达反射截面、高速性能和无人机协同作战能力,代表了中国对未来空战的独特构想。
中国海军航空力量的现代化进程显著,歼-15T、歼-35和空警-600等舰载机项目快速推进,两个歼-15T团已悄然服役。鲁普雷希特指出,海军航空的转型不仅是针对台湾,而是服务于中国保护商业航线和势力范围的整体战略。舰载机和航母的持续发展,标志着中国向蓝水海军的转型已接近完成。

运-20B和运油-20A的广泛服役,使中国战略运输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国产WS-20发动机的应用进一步摆脱了对外依赖。运-9虽以战术运输为主,但其17种特种改型涵盖了空中预警、电子战和反潜等多种任务。无人机领域,中国从无侦-7、无侦-9到攻击-11,覆盖高空长航时、隐身作战等多个场景,技术广度和部署规模已可与美国媲美。

直-20已成为陆军和海军的主力通用直升机,反潜版直-20F和重型攻击直升机直-21正在测试中。直-8/-18系列在运输和反潜任务中持续优化,未来军用倾转旋翼机和重型运输直升机的研发值得关注。
鲁普雷希特认为,中国军用航空工业已从追赶者转变为领导者,歼-36的公开亮相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对美国的技术和政治双重挑战。尽管美国仍具技术底蕴,但中国在产量、现代化速度和创新能力上的全面领先,已使其在全球军用航空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未来,中美航空工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其不仅能与美国并肩,已经稳稳的形成超越之势。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